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132号提案的答复
发布日期: 2024-09-25 10:20 文章来源: 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
一、统筹谋划,强化政策保障。2020年,我市出台《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》,规范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全环节,实行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。我委坚持夯实分类责任,常态化跟踪督导,严查“混装混运”等突出问题,确保督办整改到位。按照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》文件精神,联合市发改委研究起草生活垃圾“分类计价,按量收费”相关政策。2024年4月,市政府办公厅印发《武汉市2024年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工作方案》,明确工作目标和19项工作任务,提出建立激励机制,对垃圾分类成效突出的街道、社区、物业企业、家庭实施奖励,将垃圾分类纳入“十优满意小区”、文明单位等评选内容。贯彻2024年5月国家住建部宁波会议精神,在回收利用上下功夫,探索采用特许经营等模式,培育回收市场主体企业,通过高值物补贴低值物,促进可回收物精分细分、应收尽收。
二、规范管理,压实分类责任。压实行业管理责任,落实“管行业就要管垃圾分类”工作要求,建立垃圾分类联席会议机制,各部门定期通报工作推进情况。市供销社推动新增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2000台;市机关事务局推动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先行;市市场监管局开展过度包装治理,印发禁塑、制止餐饮浪费海报11.9万张。压实属地管理责任,下发“一区一表”明确各区任务,指导编制“一小区一方案”,“一点一策”推进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工作。夯实投放管理责任,推广物业小区“物业主导+桶边引导”、老旧小区“社区主导+居民自治”模式。举办百名社区书记分类专题培训班,专家授课、现场观摩、互学互鉴,强化以社区为基础的垃圾分类自治力量。
三、补齐短板,完善分类体系。强化分类投放,推进撤桶并点,召开专题培训会,制发“五个一”宣传培训资料,全市3000余个居民小区完成撤桶并点,其余居民小区有序推进。加快前端分类设施建设,微改造投放点3500余个,建成分类收集屋450余个,提标改造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68座;建成规范化回收站点1500余个,分拣中心46个。提升收运能力,采购新能源分类收运车辆30台,推行定制化收运,优化收运时间、路线和频次,规范收运流程,总结定制收运五步法(宣、商、定、收、净)。加强末端处置,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有机质固废处置项目,厨余垃圾处置规模达1000吨/天。全市形成“6焚烧、4生化、1协同、1应急”的生活垃圾处理格局,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达2.01万吨/日,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。积极探索智慧环卫建设,优化生活垃圾投收运模块,投递数据溯源监管。
四、宣传发动,培育文明习惯。打造宣传阵地,建成开放垃圾分类主题公园1座、口袋公园1座、分类宣教馆38个,打造“垃圾分类新时尚”地铁专列,推出“武汉垃圾分类”微信公众号。联合市委宣传部举办“武汉以我为荣 垃圾分类篇”发布活动,评选“金牌宣讲员”。结合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,联合市直相关部门在交通站场、单位、社区、商圈及市场、景区等场所利用“千媒万屏”展播公益视频,张贴海报标语,发放分类文创用品,市、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2800余场次。市教育局制定《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》,录制分类教育短片,编制科普读物,推广中小学校垃圾分类典型案例,培育中小学生环保社团和志愿者团体。依托“武汉以我为荣·小行大爱”清洁家园活动,打造“专项回收日”活动品牌,持续开展大件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可回收物专项回收,提升分类回收利用率。
下一步,我委将继续按照国家和省、市工作部署,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。一是加快完善前端设施。因地制宜、一点一策推动全市生活垃圾投放点微改造、分类收集屋建设和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布设落地,全面提升全市垃圾分类前端设施水平,体现生活垃圾分类便民、利民。二是加强分类运行管理。结合撤桶并点和投放点改造,推行定点投放、定时督导,优化收运服务,提升清运保洁水平;制发生活垃圾分类前端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指导意见,明确各方责任,规范运行管理,保障高水平运行。三是深化宣传引导发动。推进2座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建设,推出一批垃圾分类科普体验线路,开展情景式休闲体验活动。发挥“金牌宣讲员”引领作用,壮大“宣讲员”“分类达人”队伍,开展“五进”宣讲。以社区书记、物业经理、农贸市场开办方、分类从业者、学校分类责任人为重点开展培训,逐步实现“五个全覆盖”,提升基层垃圾分类认知和责任意识。
附件: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