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欢迎您!
城管24小时热线  12319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无障碍访问

全市集中整治城市小微空间103处207万平方米

发布日期: 2025-11-13 16:40   文章来源: 湖北日报

11月12日,记者从武汉市城管执法委获悉,今年以来,全市已集中整治城市小微空间103处、面积约207万平方米。其中,既有小而美的街头小游园,也有功能复合的惠民工程。

当大开大合的城市扩张成为过去,武汉正通过一场场“小改造”“精提升”,盘活城市“边角料”,将“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”的发展目标,转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民生“小确幸”。

小微改造破解民生痛点

高空俯瞰,摩天大楼与城市高架勾勒出大都市的恢宏轮廓;但回到地面,依然有不少堵塞的“毛细血管”、闲置的边角空地,成为困扰居民的日常。当群众的烦恼被听到、被解决,小微空间改造就有了民生温度。

△常青花园200米的便民步道,惠及周边5000余人。

11月3日上午,阳光和煦。武汉市东西湖区一条崭新的步道上,常青花园第二社区党委书记张芳正与买菜归来的婆婆寒暄。步道上人来人往,有拖着小车买菜的老人,也有在家长陪伴下遛弯的孩童。这条仅200米长的步道,是连接花园菜场与常青花园八村、九村、十村5000多名居民的暖心纽带。栅栏上的宣传板诉说着东西湖的发展故事,一旁便民停车场里的波斯菊随风摇曳,勾勒出惬意的生活图景。

△一位家长正带着小朋友在步道上散步。

谁能想到,不久前,这里还是一片黄土裸露、杂草丛生的闲置地。居民们买菜、赶车需绕行十几分钟,盛夏时节更是要顶着烈日奔波。2024年地块被政府收储后,常青花园社管办与东西湖区城管执法局主动对接,仅用半年就将其改造成“花园停车场+便民步道”,直接将居民出行时间缩短十来分钟。“施工期间零投诉,说明我们真正做到了居民心坎上。”张芳感慨道。

△汉阳钟家村小学门前改造——孩子们不用再走车行道。

这样的民生答卷,在武汉各处不断书写:汉阳区钟家村小学三里坡东校区南侧,城管与交警联动,利用公园绿地开辟110米放学专用步道,破解了上下学交通拥堵、人车混行的安全难题;汉口站附近,1万平方米的狭长废弃绿地,经6个月打磨设计,变身海洋主题的儿童友好公园,惠及周边43个小区、6所学校的孩子;硚口区汉西一路1872小区门口,堆满建筑垃圾的地块蜕变成开阔大草坪,成为居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。

△江汉远洋鲸奇儿童乐园。

在常青花园的步道上,常有过路老人笑着称赞:“这个改造真的蛮好。”从让老年人少晒十几分钟烈日,到让孩子上学多一份安全,武汉正通过一场场城市“微创手术”,将人文关怀渗透至城市肌理的每一处。

立体利用解锁空间新价值

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,如何让有限空间发挥最大效益?武汉用一座座空间复合利用的案例,给出了生动答案。

△墨水湖旁,停车场下方,就是巨大的蓄水池。

今年10月,汉阳区墨水湖公园旁,武汉市首个“地下调蓄治污+地上停车游憩”复合工程——芳草路初雨调蓄池建成投用。地下,蓄水池拦截初期雨水,避免污染物直排入湖;地上,110个停车位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。新修的儿童滑梯、沙坑等设施更让这里成为孩子们的“社交聚集地”。每天一大早,小朋友们的欢笑声就伴随着湖水荡漾。

△金桥大道体育公园地下,是日处理10万吨水的净水厂。

江岸区金桥大道高架桥下,同样上演着“空间魔法”:地上是日均接待超千人次的金桥体育公园,老人健步、孩子奔跑、青年打球,活力满满;地下则是日处理10万吨水的净水厂,处理后的水可用于绿化灌溉和生态补水。曾经的“邻避设施”,如今变成深受群众欢迎的“邻利空间”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需求的双赢。

△杨泗港快速通道旁,建起低空产业园。

如今,武汉正通过立体改造,让每一寸城市空间都释放出多元价值。洪山区武金堤路与杨泗港快速通道交会处,曾空置杂乱的小微地块,变身武汉城投低空经济产业示范项目,让前沿科技扎根方寸之地;江汉区西北湖旁,地下立体停车场缓解市中心停车难题,上方的空中步道则让市民得以登高俯瞰湖景;黄埔大街立交桥下,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设计,成为集生态、功能与人文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,来此拍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。

“坚持集约高效,优化空间布局,才能推动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。”武汉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△黄浦大街桥下空间。

微更新催生社区共治活力

小微空间之变,不仅是硬件环境的升级,更孕育着城市治理模式的革新。

硚口区荣华街道的老巷里,斑驳的墙壁被一幅幅生动画作装点。热心肠的老奶奶、消失的硚口商城、街坊邻里的日常琐事,都成为画笔之下的主角。此前,这里曾饱受“牛皮癣”和商户占道困扰,相关问题屡治不绝。

△硚口墙绘——婆婆与画中的她。(通讯员肖敏摄)

今年夏天,在街道邀请下,画家易小阳深入社区,将居民的真实故事与城市记忆绘上墙,潜移默化中唤醒了大家的家园情怀。如今,商户们自觉收纳门前杂物,顽固的“牛皮癣”也不见踪影,大家主动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。

△武昌绿地小区架空层——居民正在进行乒乓球对决。(通讯员肖敏摄)

武昌区武车社区西斯莱小区,600平方米的闲置架空层,在街道、社区、党员骨干、下沉单位、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下,变成集文体活动、协商议事、矛盾化解于一体的共享空间;武昌粤汉里“时光站台”建成后,七位退休阿姨自发组成“七仙女服务队”,每日轮值维护秩序与环境,“敬老服务团队”等多支队伍也主动参与到社区维护中来。

△武昌粤汉里时光站台航拍。

每一处民生的“微心愿”都值得被听见。尽管单一改造惠及的范围有限,但当城市的无数“微空间”被逐一点亮、激活时,由四面八方传递而来的幸福就能由点成片,编织出一幕幕温暖的图景。

据了解,在这103处小微空间改造中,包含了运动场馆80余个、铺设健身步道6600余米,增设停车位约4800个。同时以“小切口、微改造、惠民生”为原则,利用闲置空间打造100处街头小游园、邻里小广场、花田花海等“小而美”的城市公共空间,让民生温度持续浸润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。

附件: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 | 智能问答 | 网站地图

主办: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武汉市汉口胜利街305号 办公时间 : 08:30-12:00 14:30-17:30 城管24小时热线 : 12319

政府网站标识码:4201000025 鄂ICP备2024045322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1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