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山区“四线一口”整治让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融
发布日期: 2025-11-26 11:44 文章来源: 武汉交通广播
近日,随着武汉右岸大道北段工程的正式建成通车,以往被交通瓶颈所困的武汉化工区与中心城区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,更为重要的是,一条沿着长江岸线、连接四环线与绕城高速之间的崭新廊道就此打开,将曾经“养在深闺”的工业风貌与生态景观生动地串联起来。这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,更是青山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、市政府关于“四线一口”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部署,推动区域面貌蝶变的生动实践。

交通动脉贯通,开启桥成网红新地标
作为青山区“四线一口”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的关键轴线,右岸大道北段(建设十一路至焦沙二路)全长约7.2公里,双向6车道,沿武惠堤延伸,无缝衔接了中韩石化、青山船厂、武钢等大型工业厂区。其最关键的控制性节点,便是横跨工业港运河的开启桥。
这座开启桥堪称工程奇迹,是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的首座,也是国内同类型中技术指标领先的桥梁。其可升降的主跨长达104米,最大提升高度27米,重达2650吨的桥面能够在大约9分钟内完成提升,多项指标创下亚洲之最。平日里,它保障车辆顺畅通行;汛期时,桥面抬升,为5000吨级船舶留出充足的35米通航净空,巧妙平衡了陆路交通与黄金水道航运的需求。这种“桥坐电梯”的独特景观,自调试以来便吸引了广泛关注,迅速成为武汉市民和工程爱好者争相目睹的“网红”打卡点。它的建成,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、节约了成本,更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,成为右岸大道乃至青山区的新名片。

生态岸线蝶变,青山湿地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卷
沿右岸大道继续前行,踏上武惠堤绿道,另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在长江南岸徐徐展开——这便是历经整治焕发新生的青山湿地公园。这片曾经荒芜的滩地,如今已蝶变为绵延12公里、总面积近800公顷的生态绿肺。
置身武惠堤堤顶绿道、堤下碧道与林间小路交织成网,将芙蓉滩、花田滩、秋霞滩、紫云滩、昙华滩、蓼花滩、蒹葭滩这“七彩花滩”串联起来。秋季的秋霞滩色彩斑斓,原生野趣的蒹葭滩则是约220多种候鸟的乐园,今秋观测到的成群小天鹅便是生态改善的最佳印证。公园内保留的野塘不仅净化着来自北湖污水处理厂的中水,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家园。
青山区正致力于将这片生态岸线转化为共享的生活岸线。规划中的户外运动基地将引入桨板、皮划艇、沙滩运动、丛林探险等多种业态;观鸟平台、“昆虫旅馆”“鸟类课堂”等科普设施,让市民在游玩中感受自然奥秘。昔日寂寥的江滩,如今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、骑行者的身影和露营者的惬意,真正实现了从“生态留白”到“生活舞台”的温柔转变。



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融,中韩石化书写绿色篇章
在青山湿地的画卷旁,武汉中韩石化园区的巍峨装置并非不和谐的音符,而是经过绿色转型后,与自然共生共荣的“工业明珠”。这彻底颠覆了传统化工园区的刻板印象。
中韩石化园区将生态保护置于绝对优先地位。它采用远超国标的环保技术,其污水处理后的出水甚至可用于生态补水;与湿地接壤处设置了广阔的生态缓冲带,既降噪除尘,又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走廊。严格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显示,湿地的候鸟种群不仅未受影响,反而因周边环境整体改善而更加繁盛。白鹭、池鹭等敏感鸟类在厂区周边水域的频繁出现,成为检验园区环保成效的“活指标”。
园区的存在,与湿地形成了相互成就的格局。湿地为园区提供了优质的微气候和品牌形象,而园区的技术和管理实力也反哺了区域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。这里向世人证明,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与敏感的湿地生态并非对立,只要心怀敬畏,完全可以奏响和谐发展的乐章。


青山区以右岸大道这条交通动脉为纽带,将开启桥的工程奇观、青山湿地的生态之美、中韩石化的绿色实践有机串联,生动诠释了“四线一口”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的深层内涵。这不仅是市容环境的改善,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——它展示了在一条大道上,如何同时承载高效交通、工业运输、生态保护、市民休闲、文旅融合等多重功能。通过这番精心的“梳妆打扮”与系统整合,青山区四环线与绕城高速之间的长江岸线地带,正从以往的“工业腹地”转变为展示武汉现代化、生态化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,为武汉的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“青山样本”。
附件: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





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101号